长趾纤蛙

(Hylarana) macrodactyla   Gunther
   

  10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海南文昌、儋州、吊罗山(26雄、14雌和卵)标本。
成体:体较小而明显细长,雄蛙体长28mm,雌蛙体长4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84。头长明显大于头宽;吻长约为眼径的1.5倍,吻端突出下唇颇多;吻棱钝;颊部略向外侧倾斜,颊面略凹;鼻孔近吻端,鼻间距等于眼间距;鼓膜大而清晰,距眼后角很近,雌蛙的小于眼径,雄蛙的略大;犁骨齿两短行(雌蛙较雄蛙的明显),略向中线倾斜,二者相离甚远。
前肢较细弱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指端吸盘很小,第一指者较圆而无沟,其他指者腹侧均有沟;第一、第二指等长,短于第四指;关节下瘤大而很明显;外侧2指指基下瘤距近端关节下瘤远;掌突3个,-般内侧者大,椭圆形,外侧的较窄长,雌蛙的较雄蛙的清晰。后肢细长,约为体长的1.9倍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或略前;胫长大于体长之半;左、右跟部重叠甚多,胫部显然比股部长,跗足长约为胫长的1.6倍;趾端与端指同;趾均细长,第三趾略短于第五趾,第五趾超过第四趾近端第二关节下瘤,而第三趾仅达第二关节下瘤;趾间蹼不发达,第三、第四、第五趾的蹼仅达近端第二关节下瘤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适中;内蹠突卵圆,外蹠突小而圆。皮肤较光滑。背侧褶细窄,自眼后方至胯部;鼓膜后方至体侧又有-条断续侧褶与背侧褶平行;眼下方到口角后的颌腺明显;股、胫部背面各有2-3条纵行腺褶;股后腺大,略成长椭圆形,位于股后远端;跗部有2条跗褶。腹面光滑,多数标本有分散的小
腺体;股后部有扁平疣。
生活时背面鲜绿色或深棕色;鼓膜及体侧棕色;从吻端到肛部-般都有-条黄色脊
线,背侧褶和鼓膜后方至体侧的断续侧褶亦为黄色,以上5条黄纵纹之间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;唇缘颌腺黄色,很明显;四肢背面棕色或红黄色,有黑色或深色横纹,股后缘有2-3条黑色纵纹;腹面乳黄色或灰白色,四肢腹面稍黄。液浸标本背面肉色,斑纹棕褐或深或浅;腹面黄白色,无斑纹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小;鼓膜较大,婚垫小呈浅灰色;雄性线在背侧略显,微带粉红色,腹侧无;有吻腺[Snout gland,Liu(1936:120)];无声囊。
卵:剖视9月11-15日采于海南文昌的雌蛙,卵已发育成熟;卵径1.3mm左右,动物极棕褐色,约为卵的1/2,植物极乳黄色。
蝌蚪:据Pope(1931)记载,该蝌蚪尾末端尖,尾长约为体长的两倍;唇齿式为Ⅰ/1+1∶Ⅰ,下唇乳突两排,外排长,成须状;口角处副突较多;尾部有深浅相间的麻斑。查看的114个蝌蚪,变异不大,个别蝌蚪的下唇齿内行缺或-侧缺,下唇齿外排略有长短变异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及后肢细长;背部及体侧共有5条黄色纵线纹,其间有深色斑;吻长而尖;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吻端或超过吻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蛙常栖息于海拔250m以下的长满杂草的静水洼地或水塘边以及水稻田边草丛中,有的也栖于流溪或沟渠旁的草丛中。白昼极难发现其踪迹,夜间出外在杂草丛中活动者较多。1964年7月25日在海南儋州采到5只雌蛙,腹内有未成熟和成熟的卵,其中有3只标本可透过腹部皮肤看到卵群。9月11-16日又在文昌采到4只雌蛙,透过皮肤均可看到卵粒。剖视雌蛙:腹内卵粒大,动、植物极颜色分明,输卵管很膨大或较膨大,每侧卵巢分为5叶左右,左侧卵巢有成熟卵89-220粒,右侧56-207粒,每只雌蛙可产卵300粒左右。此外,在成熟卵之间还有发育时期不同的小卵,卵径0.4mm时,动物极开始具色素。根据以上雌蛙怀卵情况,该蛙可能每年繁殖期很长,雌蛙可产卵2次以上。

海拔范围

该蛙常栖息于海拔250m以下的长满杂草的静水洼地或水塘边以及水稻田边草丛中,有的也栖于流溪或沟渠旁的草丛中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福建?、江西(九连山?)、湖北(宜昌?)、广东(广州、花县、三水、廉江、徐闻)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(文昌、澄迈、儋州、东方、昌江、白沙、陵水吊罗山)、广西(凭祥、金秀、贺县、东兴)